大学的教育质量源于设计

作者: 林建华   审核人: 宋青   文章来源: 文汇报    点击数:   发布时间: 2019-06-18

林建华,北京大学原校长,北京大学未来教育与管理研究中心教授

过去40年,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飞速发展,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提升了40多倍,毛入学率达到了48.1%“985”“211”战略对于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影响。现在实施中的双一流战略更是给大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面向未来,大学培养的人才不仅必须具有更强的学习和创造能力,还要具有更强的学习和创造意愿。因此,大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和创新欲望。

大学要提升教育质量,必须精心设计,否则很难解决大学教育中的问题

质量源于设计是一个管理学概念,最早由丰田公司提出,后来被用在一些生产过程比较复杂的行业中。其基本思想是:以最终产品的特性为出发点,在设计和研发阶段,就要考虑到生产中可能的质量风险,并在这一阶段消除产品生产中可能发生的质量隐患。那么质量源于设计的观念与大学教育有什么关系?

我们很多人,都有就事论事的思维习惯。例如,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就认为课程有问题,于是投入资金加强课程建设;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就认为教师教学投入不足,于是开始增加课时津贴,提升教学质量。

毋庸置疑,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都是存在的,也都很重要、都需要解决。但如果仅仅就事论事,没有深入研究现象背后的根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很难从根本上改进教育质量。

之所以说教育质量源于设计,最主要的考虑是:要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放在全局视野下统筹解决。

在大学中,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固然很重要,这也是大学教育的基本要求。与此同时,独立思考、自主学习、领导能力和社会责任,这些基本素养也必须在大学阶段养成。人的成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好的教育要启迪学生智慧,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志趣,确定人生未来发展的方向,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内在的潜力。

因此,每一所大学都要根据自己的特点,规划和设计学校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

但只做到这一点还不够,因为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和实施一般都处于传统观念占主导的环境中,不难想象,改革在推行中一定会遇到很多障碍和困难,其中固然有体制机制的问题,也有人们传统思维的惯性。这些问题如果没有事先考虑到,那么在执行过程中,方案就可能夭折,改革也就成了空话。

制定教育改革方案并不难,难的是落实和执行。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1999年就开始酝酿,学校本科战略研究小组做了广泛的调研和论证,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本科教育改革方案。其实,北大已经预计到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所以决定先在小范围开展实验,积累一定经验后再在全校推广。

事实证明,学校当时的估计是对的。元培计划在实施中的确遇到了非常大的阻力和困难,经过多年努力,元培计划的教育理念才逐渐为大家所接受。而直到几年前,元培计划的主要措施才在全校范围得以推广——这个过程前前后后,花了整整15年。

据我所知,在另一些学校,教学改革方案由于在推行中遇到的阻力太大,实施了一段时间后不得不放弃。因此,我们在设计改革方案时,一定要考虑周全,特别要对执行中的困难有足够的估计,多听取各方意见,尽可能形成广泛共识。

只抱着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沿着旧地图,永远也找不到新大陆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阶段。从规模上看,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是规模,还有质量,而质量的核心是:满足社会公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我们的高等教育,主要面临两方面的挑战:

首先,教育模式虽然在过去几十年中有了很大变化,但专业设置过窄,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重知识轻能力、综合能力不强、素质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可以说,基本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而且,一些学校由于大规模扩招,过去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等一些好的传统也正逐步丧失。

其次,中国和世界都在加速变化,无论是科学技术、国际化进程,还是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都在快速变化。以前曾称雄世界的跨国企业,可能会因一个错误决策而轰然倒下。与此同时,无数新企业、新业态和新事物层出不穷,没有人保证自己能在一个岗位、一个行业工作一辈子。不确定,将是我们唯一能够给未来的确切描述。我们的教育就是要使学生为未来的不确定做好准备。

对于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大家看得都很清楚,国家层面也一直在大力推进高等教育的综合改革。

双一流战略就是很好的改革契机。但是,我们不少高校习惯了根据指标办学。有些高校现在也开始对着双一流的指标办学。双一流强调大学的能力建设,可以用指标来评价大学的能力建设,但不能对照着指标来进行双一流建设。

最近,国家召开了全国教育大会,教育部也专门举行了本科教育大会,把本科教育放到了特别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对于每所大学而言,这既是压力,也是推动本科教育改革的难得机遇。

就我个人了解的情况来说,目前大家都对本科教育非常重视,教师上课很认真,学生也很努力。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除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及学习方式等问题外,培养目标不清晰、课程过于庞杂、学生疲于应付等问题仍较为严重。

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转变观念,也需要有效的工作方法。即使学校领导也不能只是发号召、下命令,必须要带头静下心来,认真研究学校实际,带领大家找出一条本科教育改革的有效路径。如果只是抱着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沿着旧地图,永远也找不到新大陆。

特色是最重要的质量,失去了教育特色,也就无所谓教育质量了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是,社会公众的教育需求是多样的。因此,并非所有大学都要成为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而是要使大学的教育更加多样、更有特色,使不同特点、不同志趣的学生都能受到适合的教育。

如今,我们的一些学校片面追求高层次、综合性和研究型,专科要升本科、本科要成为研究型,这不仅耗费了大量社会成本,也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我认为,特色是最重要的质量,失去了教育特色,也就无所谓教育质量了。

大学的生态,也非常重要。不同种类的大学,办学层次要分明,且不同的大学也应各具特色。良好的生态不仅体现在大学的多样,还有各具特色的教育。国外一些大学同为研究型大学,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方式却完全不同。有些学校强调学术创造力,重视学生的数理基础与创造性实践,致力于培养有创造力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而有些学校则致力于培养未来领袖,更注重社会责任和独立人格。

目前,国际上不少大学采用的Co-op教育模式已有上百年历史。所谓Co-op,即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这一模式推崇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要求学生用1/3时间在企业或社会机构中就职、工作。近年来,新兴的学校层出不穷,就是因为一些学者希望能探索面向未来的新教育模式。比如,小型的私立学校欧林工学院,以工程项目的实践为基本线索,开启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密涅瓦学院则是一所没有校园的学校,学生在世界几个重要区域和城市上课、实践,学生始终浸润在多元文化的氛围中。

提高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我们应当进一步解放思想,既要营造宽松的办学环境,调动大学和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潜力,也要加强管理层面的规范和指导,形成健康、有序的竞争环境。提高教育质量最终还是要靠学校,要把责任和压力落到学校,督促学校提高水平,激励学校办出特色。

 

文章来源:《文汇报》20196118版,详情请点击http://wenhui.news365.com.cn/html/2019-06/11/content_800113.html



地址:江苏省盐城市希望大道中路1号 邮政编码:224051
盐城工学院发展与改革办公室、高等教育研究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