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十四五”高等教育发展规划

作者: 江苏省教育厅   审核人: 宋青   文章来源: 江苏省教育厅    点击数:   发布时间: 2022-09-13

江苏省“十四五”高等教育发展规划

2022628日印发)

 

为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根据《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江苏教育现代化2035》和《江苏省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结合江苏省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背景

(一)现实基础

“十三五”时期,江苏高等教育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顺应社会治理新形势,把握高等教育普及化新趋势,突出育人核心,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推动内涵提升,有力支撑江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0年底,全省有普通高校167所,在校生225.84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2.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个百分点。

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不断优化。积极推进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南京中医药大学泰州校区建设,苏州大学文正学院转设为苏州市属本科高校,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转设为南京传媒学院。淮海工学院顺利更名江苏海洋大学,宿迁学院由民办高校转制为省属公办高校。南京大学、苏州大学等“双一流”建设高校开展高水平师范教育。部分高校向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联动发展更加紧密,高等教育区域布局更加科学合理。

内涵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以“双一流”和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为引领,持续实施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特聘教授计划、协同创新计划、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四大专项,累计投入147亿元,推动全省高等教育在高原上打造高峰15所高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43个学科成为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建成258个江苏高校品牌专业,688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4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46个,占全国总数10.7%。近两届高等教育国家教学成果奖评选的获奖总数和质量位居全国首位,其中,2018年获奖55项,占全国获奖数12.2%,一等奖10项,占全国20%。在近三届中国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中,获一等奖数占全国21.4%

创新人才培养硕果累累。累计培养本科及以上毕业生154.9万,在省内就业创业比例超过77%。整合行业领军企业、地方政府及产业园区的优质资源共建15个省级重点产业学院,面向行业产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实施服务外包类专业嵌入式人才培养项目192项,培养国际化、创新型、复合型服务外包人才近4万人。聘用1800余名研究生导师类产业教授,开设近千门企业课程和科技讲座,直接受益研究生超5万人。大力实施大院名企联培计划,全省5679家省级研究生工作站每年进站培养研究生超1万人。累计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3.75万项,引导30万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全省高校累计14.86万支团队、61.01万人次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共获得国赛金奖49项,并列全国第一。全省高校14374支团队,14.91万名师生深入革命老区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用创新创业成果服务乡村振兴、助力精准扶贫,打造江苏最大思政课堂。圆满完成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每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不低于70%的目标。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聚焦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加快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十三五期间,全省高校获科技经费1052.83亿元,较十二五同比增长63%。全省高校建有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5个,位居全国第二;教育部认定的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0个,位居全国第一;省级高校协同创新中心76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278个。全省高校建有各类科研基地平台7000余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69个;国家大学科技园20家,位居全国第一;首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16所,位居全国第一;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7个,位居全国第二。全省高校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32项、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312项,均位居全国第二。

服务社会发展成效卓著。获批教育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10个,位居全国第一;与地方政府、园区、企业共建立各类产学研联合体5996个,参与承担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276项,占全省总数的44.7%。共获授权专利12.93万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6.09万件,分别是十二五时期的2倍、2.3倍。24所高校进入中国高校专利转让百强榜,其中位居前十的4所进入百强的高校共转让专利14877件,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全省高校技术交易合同成交数达9万项,成交额达487.57亿元。全省高校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17个、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471个,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40项,均位居全国前列。立项建设78个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建设)基地、35个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校外研究基地(含培育点)、73个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含培育点)。高校累计培养学历继续教育本专科生142.38万人、非学历教育培训913万人次。

国际交流合作再上台阶。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数量居全国首位。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校企合作举办境外办学机构和项目55个。实施江苏英国高水平大学20+20合作计划、江苏澳门葡语国家高校合作联盟等人文交流和多边合作机制。推进来华留学生教育规模和质量协调发展。高校累计招收外国留学生20.4万人次。2020年,留学江苏的外国留学生3.83万人,学历生比例达81%。累计聘外籍专家5000多人次,省财政选派各类出国留学生3000多人,教师短期出国进修8000多名。

教育保障能力持续增强。教育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全省高等教育总投入约4438亿元,其中财政性投入占61.36%,约2723亿元。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全省高校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为82791人,全省高校拥有两院院士、国家杰青等高层次人才数量超过1800人,占全国高校总量的10%。高校新增两院院士9人,全省高校两院院士总数达68人。每年选派350名教师和校长到世界200强大学或顶级科研院所访学深造。推行以品德、能力、贡献为主要内容的分类评价导向。

治理能力水平不断提升。以党建高质量保障和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得到持续增强。开展高校意识形态固本强基专项行动,创新民办高校党组织集中换届和书记选派等相关制度,省属高校领导班子政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坚持以放管服改革为统领,着力优化学校发展环境。创新学校管理模式,进一步下放高校人事管理权、职称评审权,扩大科研自主权和专业设置权。充分发挥学校办学主体作用,大幅减少各类检查、评估、评价。加强高校章程建设,健全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理事会等制度,推进学校依章程自主办学。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能力得到提升。

(二)机遇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江苏省委省政府高标准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攻坚期;也是江苏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形势,机遇与挑战并存,压力与动力共生。全省高等教育事业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加快推进教育新基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开创现代化教育强省建设新局面,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从国际来看,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对高等教育发展带来深刻影响,教育对外交流合作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领域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涌现,科技与人才成为国际竞争焦点,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结合更加紧密,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深刻改变教育模式、形态、内容和学习方式。必须把握世界发展大势,把高等教育谋划好、布局好。

从国内来看,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新特征新要求,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需要进一步发挥高等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以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助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的高质量发展。继续保持江苏高等教育在全国的优势地位,必须抢抓新机遇、汇聚新动能、展现新作为,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江苏特点、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化教育强省建设之路。

从江苏来看,经济发展进入创新引领加速、质量全面提升的阶段,民生发展进入加快品质提升、促进共同富裕的阶段,人民群众普遍期盼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具选择的高等教育。必须紧扣强富美高的总目标总定位,紧贴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民群众期待,优化高等教育资源布局,打造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显著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级和水平,切实将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转化为江苏高等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和生动实践。

从教育领域来看,我省教育改革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科学的教育理念尚未牢固确立,教育评价机制有待健全;高等教育发展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存在区域性不平衡;高等教育体系、层次与布局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有待进一步提升;高校原始创新能力与服务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潜力有待充分释放;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面临新的更高要求。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坚持五育并举实施路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继续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高水平研究生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紧紧围绕国家和我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部署,以质量和贡献为核心,大力提升高校原始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更好肩负起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重大使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发展目标

2025年,高等教育强省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高等教育结构更加优化、体系更加健全、保障更加有力、服务更加高效,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满意度明显提高,高等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总体实力继续走在全国前列,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明显增强。

高等教育体系更加优化。省域高等教育体系加快完善,高等教育普及化迈向高质量。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建设推进有力,打造水平较高、质量更优的江苏高水平大学群体,构建富有特色、有机协调的江苏高水平大学体系,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逐步形成特色引领、协调发展的高等教育发展新格局。推进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六大专项,大力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显著提升高校服务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贡献度。

分类特色发展更加鲜明。坚持分类指导、内涵发展、追求卓越的基本原则,全力推进研究型、应用型等各类本科高校各具特色、争先创优的良好发展局面。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实力雄厚、优势突出的高校优势学科和基础厚实、特色鲜明的省重点学科;实施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二期项目,持续推进专业和课程建设双万计划,建成数量充足、学科体系完备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为地方和行业培养一大批适需对路的创新创业人才。

科技创新服务更有成效。高校科技创新质量、学术影响力实现新的跃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效果显著增强。到2025年,形成协同创新建设分层实施体系,完成全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重点建设一批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和全国重点实验室。全省高校继续建设一批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其他各项科技创新指标继续保持全国前列。提升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大战略的能力。

对外交流合作更高水平。提升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工作服务国家、服务江苏经济社会建设、服务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贡献度。坚持优化顶层设计、强化系统思维,以重点项目和计划为引领,建立完善高校对外合作交流评价机制,着力在公派出国留学、外国留学生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合作科研等领域提质增效。吸引世界一流大学、研究机构与江苏高校合作,支持开展更高水平、更宽领域合作交流。

三、重点任务

(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师生头脑,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建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完善高校专职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加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建好一批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推进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体现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各方面。强化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大力开展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总体国家安全观、科技创新等教育。加强大学教材建设和管理,严把教材意识形态关,打造一批精品教材。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增强学生调控心理、应对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健全完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工作格局,提升苏心”APP和省大学生24小时心理热线服务能力。加强和改进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劳动教育的课程建设,根据学校实际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不断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推进法治、生态文明和国防教育。

(二)加快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

加强高校分类指导、分类支持、分类评价,引导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争创一流,支持发展新型大学,完善省域高等教育体系。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开展部省共建,探索省市共建高校体制机制。制定实施省高校设置十四五规划。科学调整高校布局结构,拓展本科层次办学容量,优化中心城市高等教育布局,资源配置优先向苏中、苏北倾斜。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做好独立学院有关工作。规范高校异地校区建设管理。支持和规范民办高校发展。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和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及时调整优化专业设置。主动布局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储能技术、量子科技、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生物技术、医学攻关、数字经济(含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生物育种等学科专业,大力发展公共卫生、儿科、全科、产科、养老护理、特殊教育等民生急需学科专业。深化重点领域学科专业与相关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不断丰富跨领域跨学科专业的知识图谱和知识体系。优化层次结构,科学核定高校办学规模,争取扩大高水平高校招生规模,积极扩大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规模,让更多江苏学子享受到优质高等教育。完善学位授权体系,优化学位授权点的区域布局,加强区域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资源的共享。

(三)深入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

贯彻落实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持续实施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优化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专项综合建设项目,夯实高水平大学建设基础。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支持计划,对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的江苏高校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和政策支持,提升综合办学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基础厚实、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省属高校,推动其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上争先进位,实现跨越发展。到2025年,争取新增1-2所高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

(四)大力促进应用型本科高质量发展

推进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实施“一流应用型大学、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产教融合重点基地、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产教融合特色学院、分类评价制度改革等六大专项。重点建设一批有品牌专业支撑、产教紧密融合的省级重点产业学院,选聘一批本科高校产业教授。重点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环节、平台和基地建设,引导高校紧密对接区域和行业发展实际,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评价标准,为地方和行业培养大批适需对路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到2025年,建设10所左右省级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50个左右省级重点产业学院、7个左右省级重点应急管理学院,打造100个左右省级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和200门左右省级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选聘500名左右本科类产业教授。

(五)切实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事业发展的前沿地位,深入实施一流本科课程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到2025年,750个左右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新建600个左右省品牌专业,建成500门左右国家级和2000门左右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加强教风学风、教学秩序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大学全周期的学业预警制度,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形成以学校为主体,教育部门为主导,行业部门、学术组织和社会机构共同参与的质量保障制度体系。统筹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深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加强和改进科学教育、工程教育,深入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布局建设一批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建设若干个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学院和国家级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继续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持续开展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广泛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引导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全面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完善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和研究生在线课程建设,持续实施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扎实推进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建立健全产教结合、科教融合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探索基于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高水平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项目培养研究生的机制。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持续开展研究生导师类产业教授选聘和省级研究生工作站认定工作,增强研究生实践能力。

(六)不断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强化高校基础研究,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国家科技战略水平,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强大支撑。深入实施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支持有关高校组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自主选题开展基础科学研究,以多种方式参与各类先导产业示范区、先导产业研究院及企业研发平台建设。支持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支持高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和区域发展重大战略需求以及关键卡脖子问题,确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鼓励高校突破学科、专业和院系壁垒,集聚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等优质资源,提高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形成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加强高校科技创新队伍建设,集聚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建设一批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深入实施江苏高校协同创新计划,巩固完善协同创新体系,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高校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行动,在重点领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与实体经济精准对接活动。支持有关高校实施科技成果价值增值工程、培育高价值专利集群、设立技术转移基金等创新机制。支持高校将前沿技术应用于教育新基建,推进产教融合,提供科技支撑。持续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创新团队建设,协助做好高校智库建设的整体规划和科学布局工作。加大学风作风建设工作力度,引导科研人员自觉遵守科研诚信规则,持续释放对学术不端和科研失信行为零容忍的强烈信号。

(七)持续推动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继续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育。集聚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着眼于承担国家重点发展领域或国际科学技术前沿研究任务,依托国家及省部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重点引育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着眼于学科、专业和学术梯队构建的需要,做到人才引育计划与学科发展、专业建设紧密结合。支持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科学家开展探索性、原创性研究。加大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国外高水平大学和顶级科研院所深造的力度。组建顶尖创新团队,围绕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目标,以创新平台、重点研究基地为基础,以优秀拔尖创新人才为核心,重点支持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和学术群体。赋予顶尖人才和团队创新自主权,鼓励顶尖人才自主组建团队、自主支配经费、自主使用设备、自主决定技术路线。加强人才队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更加注重学术研究传统的传承和学术文化的积淀,主动推进文化传播和文化自信,造就和培养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名家大师和优秀教师群体,形成一批有重大社会影响和学术价值的科学研究成果。高水平发展师范教育。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整体推进教师教育更高质量发展。完善师范教育体系,支持高水平师范院校扩大师范生规模,鼓励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举办师范教育。实施师范教育培养院校提升计划,重点建设20所左右以师范生培养为主体、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的培养院校,创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高水平师范生培养基地。不断改善师范教育办学条件,建立与师范生培养成本相适应的动态增长机制,切实提升教师教育保障水平。

(八)扎实推进学生就业创业工作

坚持将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推动毕业生面向国家和省重点领域、重要行业、重大工程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确保完成全省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不低于70%的工作目标。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和小微企业施展才华,鼓励毕业生积极参军入伍。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主题月活动,重点建设30家省级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示范基地。深化智慧就业平台建设,做好困难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促进学生创新创业,举办好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加强创新创业平台载体建设,开展全省高校创新创业金种子孵育项目系列活动。优化就业与招生、人才培养联动机制。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在反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完善专业人才预测、预警系统和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九)持续推动区域教育改革创新

抢抓国家、省重大战略机遇,融入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推进长三角教育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携手打造全球卓越的教育区域创新共同体。推动江苏高校主动融入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构建以集中攻关和联合创新为新模式的产学研用合作共同体。推动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建设,支持长三角高水平大学在江苏设立分支机构,鼓励长三角优质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因地制宜探索开展高等教育学分和学习成果互认。服务和支撑南京都市圈建设,鼓励优质学校采取学校联盟、结对互建等方式开展跨区域教育合作。加快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教育改革。建立健全长三角教育现代化一体化监测体系。推动教育服务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引导高校积极参与沿海地区城市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对接重点产业技术需求,与市县共建研究院,与高新区、开发区共建科技平台等。支持高校参与建立健全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推动沿海地区高校、科研院所与国外高水平大学院所深化学科建设合作。组织沿海地区高校申报教育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进一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加大沿海地区高校海洋相关学科建设和海洋产业人才培养力度,推动沿海地区高校内涵式发展,提升本科教育水平,打造一批涉海特色专业。

(十)深入推进高等继续教育健康发展

进一步优化高等继续教育布局结构,学历继续教育重在提质量,非学历教育重在创特色,逐步形成结构合理、规模适度、协调融合的立体化办学格局。探索互联网+”高等继续教育发展方式,不断深化政府、企业、社会和高校协同育人机制,增强优质资源供给和共享能力。进一步完善高等继续教育治理体系,健全分级管理体制、创新分类发展模式,规范教育教学管理,完善质量保障机制。启动实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省级高等继续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平台(一平台两系统)建设工程、高校助力乡村振兴,千门优课下乡大型公益教育行动计划、高校服务老年教育倍增行动计划等四大特色工程。

(十一)积极实施高等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

主动适应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方式多样化、培养个性化的需求,加快建设以数字化为特征的高等教育新形态。推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以高等教育数字化为战略引擎,积极发展互联网+高等教育,创新数字资源供给模式,丰富数字教育资源和服务供给,深化网络云平台应用,探索智慧教室和智慧课堂建设的融合倍增,深化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评价方式。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平台建设。构建以省智慧教育云平台为基础架构的省级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江苏省本科教学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整合江苏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共享平台资源,引导以省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等平台为基础建设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管理与信息支撑服务的科学化与系统化,提高高等教育资源统建共享效能。完善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体系。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推进课程、教材、实验、教研、教管、图书文献、教学资源库、教学质量监测、国际合作、管理决策等十大板块的数字化建设,以数字化助力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提升高等教育数字化应用能力。加强一流课程特别是线上、虚拟仿真和混合式课程的建设与应用,加快建设数字图书、慕课、微课、项目案例库等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加强高校虚拟教研室建设,构建突破时空边界、可动态调整的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促进教师智力资源在线流转。加强部门联动和跨界融合,构建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落实机制。

(十二)扎实推进对外合作与交流

优化教育对外开放布局。积极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外人文交流机制建设,加强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教育交流合作。建好苏港澳高校合作联盟和苏英、苏加等若干中外校群联盟。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水平。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支持高校设立讲席教授计划,吸引世界一流专家、学者来苏任教。推动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开展实质性合作,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学分互认、学位互联互授、双导师制等形式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支持高校选派优秀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选派更多人才到国际组织工作。增强江苏教育国际影响力。持续推进留学江苏行动计划,做强留学江苏品牌,吸引国外优秀青年来苏攻读学位,强化留学生教育保障质量。引导高校自主、高效、有序赴境外办学,加强与走出去企业合作。支持国际中文教育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国际教育线上平台建设,鼓励学校开发推广在线课程,丰富传播渠道,扩大国际受众。

四、规划实施保障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党的组织路线,实施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品牌工程,推动全省高校党的建设迈上新台阶。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管好守牢各类意识形态阵地。实施高校党建工作创新工程,推进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实施高校基层党建对标争先建设计划,开展高校三级党组织强基创优建设计划。以四个规范全面加强民办高校党建规范化建设,推进党组织书记选派全覆盖。深入推进教师党员先锋工程、大学生党员素质工程,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科研管理骨干。强化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作用,加强廉政风险排查防控,持续深化作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生态。

(二)健全内部治理体系

深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健全建强高效富有活力的治理体系,激发高等教育发展生机活力,推进高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落实民办高校董(理)事会、党委、行政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组织机制。加强高校章程配套制度和执行机制建设,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大学制度。发挥党组织在推进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发挥学术委员会、教代会、学代会在学校民主管理中的作用,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组织开展地方普通高校年度考核。加强高校党委对学生工作的领导,规范学生会、学生社团管理,保障学生合法权益。

(三)谋划创新引领发展

围绕江苏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全局性、战略性、政策性问题,开展政策研究和实证分析,推进课程思政、四新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等重大专项课题研究,以实际问题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理论联系实际,探索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路径,深入推进双一流、高水平大学建设和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推动高校综合改革。加强互联网+”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究,增强学校和教师立足本位、创新发展的责任意识,树立服务需求、与时俱进的现代质量文化理念,进一步强化校地融合,多元增加高等教育投入,积极构建学校自主发展创新机制,推动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四)建立目标管理制度

将《江苏省“十四五”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确定的各项指标纳入省教育厅有关部门和高等学校综合评价及绩效考核体系,健全工作协同机制,对《规划》确定的教育改革发展重点任务,明确责任分工,制定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强化年度计划和《规划》有效衔接,科学制定政策和配置资源,确保《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围绕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定期组织开展督查评估,全面分析检查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及执行效果,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及实施监督机制,充分利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对规划实施情况开展跟踪监测,更好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加强社会监督评价,健全工作考核和动态调整机制。

(五)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树立高等教育良好形象。围绕立德树人,弘扬主旋律,释放正能量,大力宣传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和评价观,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强大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强化政策发布解读,增强社会各方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理解与支持。加强与媒体等多部门联系协作,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切实展现江苏教育工作创新举措,加快推进教育媒体融合发展,提升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着力营造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深化平安校园建设,加强学生安全风险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抓好校园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和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推动校园智慧安防建设,提升学校平安建设水平,全力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地址:江苏省盐城市希望大道中路1号 邮政编码:224051
盐城工学院发展与改革办公室、高等教育研究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