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工学院“十三五”教育教学与专业发展规划

作者: 佚名   审核人: 宋青   文章来源: 本站原创    点击数:   发布时间: 2020-06-24

教学工作和专业建设是我校事业发展的主体和核心。为贯彻落实《盐城工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加强内涵建设,强化特色,推进教学改革,基本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是我校教育教学与专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五年。期间,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及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及第四次教学工作大会精神,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强化教学管理,加大教学基础投入,以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为标志的质量工程项目与成果实现历史性突破,教育教学与专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1.教育教学

1)坚持社会需求导向,创新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结合我校工程教育实际和工程改革经验,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五年间,通过明晰人才培养目标,理清各专业人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以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工作为契机,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从学生工程素养和能力培养、以学生为本、专业特色和国际化四个方面进一步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制订“能力培养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启动并推进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改革、考试内容和方式的改革,初步形成突出能力培养、注重个性发展和满足人才多样性需求的人才培养特色。

积极服务区域产业发展,依托行业企业,实施产学融合的“预就业”、“3+1”、“艺工结合”以及“卓越工程师”等人才培养模式。工科专业按照“卓越计划”培养理念,增设企业学习环节,加强校企合作、产学融合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人才培养实现“三个结合”:校内培养与企业培养相结合,特色培养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工程素养培养与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构建面向工程实际、注重工程系统及其背景教育、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机制。

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能力导向,多元培养,地方本科院校工程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被评为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获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3项、省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11项、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基地2个、软件服务外包类专业嵌入式人才培养项目3个。

2)优化教学管理制度,构建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

按照教学管理体系化的要求,对各项教学管理制度进行整合,完善专业建设管理体系建设、教学研究管理体系建设、教学日常管理体系建设、教学保障系统管理体系建设、教学质量工程体系建设、教学质量监控管理体系建设、师资培训管理体系建设、教学档案管理体系建设等八大教学管理体系建设,促进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五年间,新增18项教学管理制度,修订12项,有力保障了教学的中心地位。

3)健全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特色的教学保障机制

按照ISO9001质量管理的理念,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实际,完善校院二级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体系,加强了对教学质量的总体把控;实施教学督导、教学运行定期检查等质量监控制度;完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特色教学保障机制。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推动教学管理的重心下移,扩大教学单位的自主权。

4)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创新创业相关政策和措施。设置由创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组成的课程板块,出台《关于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育教学的意见》,开设《大学生创业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导论》、《大学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等选修课,推进学分制改革,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

促进专业教育和创业实训的紧密结合,多途径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实施“卓越计划”为契机,创新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强化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成立大学生创业园,有近百家创业实体,带动近千名大学生就业,被江苏省教育厅认定为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被教育部、科技部认定为全国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

加强艺术教育,学校“梦之声合唱团”在全国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合唱比赛中,荣获最高奖项一等奖;推进读书活动、五四讲坛、师生书画展等,深受学生欢迎;创新体育教学模式,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与爱好,实施课内外一体化的“俱乐部”教学模式,并逐步延伸至瑜伽、足球、乒乓球、跆拳道等各类教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宣传月”、青年志愿者服务、铁军精神学传行、新四军文化研究、教授(博士)学术讲座论坛、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等系列活动,全面推进大学生成人成才。

2.专业发展

1)打造品牌专业群,构建初具特色的专业体系

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以及行业、企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与区域产业发展对接的专业群。品牌专业、重点专业、特色专业优势明显,新建专业发展势头良好。围绕盐城建设“汽车城”,打造机械、电气、汽车等专业群;围绕盐城建设“环保城”,打造环境、材料、化工等专业群;围绕发展“江苏沿海”战略,打造生物、土木等专业群,围绕盐城建设“金融城”和“智慧城”,打造工商、金融、信息等专业群。同时,做强建材、纺织两个传统领域专业群。

五年间,学校新增专业20个,专业总数达64个,涉及工、经、管、文、理、农、艺七大学科门类,其中工科专业40个,占专业总数的63%。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级卓越计划试点专业4个、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立项专业3个、省级重点专业(类)7个、教育部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个、西门子自动化工程人才体系研究项目1个,土木工程专业通过住建部组织的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评估。

2)改革课程内容,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按照“基础知识适用性好、专业知识实用性强”的原则,通过“模块化整合”和“项目式推进”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引导教师按照能力培养主线,重组教学内容,进行课程改革。鼓励教师运用启发式、互动式、研讨式等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深化公共课教学改革。体育课程按照完全学分制的要求,以促进生理、心理和谐发展为目标,推行“俱乐部”式教学模式;大学英语课程实施“分层分级”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五年间,1门课程成功上线中国视频公开课网站——教育部“爱课程”网,获得国家微课比赛二等奖1个、优秀奖3个,获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省级精品教材12部、省级重点教材11部、教育部产学研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教材项目)6项。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完善能力培养教学体系

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比例,构建实验教学、专业实习和能力训练三大模块,进一步完善能力培养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开展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平台、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平台和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三大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初步形成以教学为主,教学、科研实验室建设一体化的格局,顺利完成《教学实验室2010年—2012年建设规划》各项任务,制定并实施《2013-2015年教学实验室建设规划》,有效发挥实验教学平台、工程训练中心和校外产学研实践基地在学生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五年间,获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7个,学校与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共同建设点1个。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团队

积极开展教学竞赛,鼓励和引导青年教师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促进理论教学模式的创新;通过推行公开课、示范课等形式,发挥优秀教师的引领、示范效应;开展教师教学“普讲”工作,全面推进教风建设。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加大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的柔性引进力度。召开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会议,完善教师评聘考核管理办法,制定教学名师的培育办法。召开第四次教学工作大会,制定“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教学标兵”评选办法以及教学工作奖励办法等系列文件,为强化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保障。五年间,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学校有专业技术人员1330人,其中专任教师1183人;博士269人,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或学位人员1049人(其中在读博士158人);正高职称147人,副高职称503人。新增省“333工程”培养人选15人、省“青蓝工程”培养人选17人、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人选19人;3人获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级教学名师奖、省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

(二)面临形势

1.机遇与挑战

未来五年,快速发展与激烈竞争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形态,这既给我校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也带来了严峻挑战。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经济发展进入迈向中高端水平的新常态。为了主动适应新常态,国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推动大众创业、全民创新,深化创新型国家建设。实施“中国制造2025”,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并与现代制造业结合。提出建设海洋强国、 “一带一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构想。经济社会转型的纵深化态势为我国高等教育加速转型,从规模增长转向质量提升提供了社会前提,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使得社会对高校培养更多高素质专门人才有着更加迫切的需求,这为高等教育新一轮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另外,《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出台,进一步推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十三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进入从规模增长到质量提升的新阶段,到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40%,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将达到15%;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将进一步落实;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也将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的发展将呈现分层加剧、不进则退的态势,这既为我校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舞台,也带来强烈的外部竞争压力。

作为国家、江苏省沿海开发战略、“一带一路”战略的中心城市之一,盐城的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新能源、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和24个特色产业的发展,对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增大,需要地方高校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建成一批与地方经济关联度高、在全省全国有影响力的优势专业,这为我校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为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带来了历史机遇。

2.问题与不足

1)教育教学方面

一是对教育教学中心地位的认识尚待加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性和全局性认识还不到位,没有理顺其他工作与教学工作的关系,主动服务与支持教学的意识不强,氛围不浓,尚未形成协同推进教学工作的合力。

二是质量固本有待深化。学校距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尚有差距,还缺乏强有力的人才培养支撑体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待深入;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有待加强;实验实习教学环节相对薄弱。

三是保障机制有待完善。我校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执行力不够。现代化教学资源建设尚待大力推进,各类教学平台建设相对滞后,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等需进一步加强,教学资源的管理水平和利用率不高,实验室开放力度不够;教学投入尚显不足。

四是教师的教学能力亟待提升。我校引进了一大批高层次、高学历人才,这些教师科研能力较强,但教学规范意识需要加强,教学能力尚待提升。部分老教师则不能完全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要求,不能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手段。

五是优良的教风学风尚待营造。教师教学改革的动力不足,把教学工作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把教书育人、促进学生成人成才的理念融入教学过程的自觉性有待提高。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动力不强、上进心不够,学习氛围不浓。

六是学生素质教育有待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有时流于形式化、应试化,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异化,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学校的育人环境尚需进一步改善。

2)专业建设方面

一是专业内涵仍显不足。“十二五”期间,我校办学规模虽得到长足发展,但教学改革与内涵建设力度不大,特别是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力度不够。部分专业具有较长的办学历史,在行业和省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专业优势与特色还不十分明显:新办专业的特色凝练、办学定位与专业发展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较少。反映专业水平的标志性项目与成果不多,还没有形成具有我校特色和较大影响的教学成果。

二是人才培养体系与措施尚需完善。专业及课程设置还不够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还需进一步优化,学生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人才素质结构还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以工为主的专业群的综合优势发挥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深度融合地方经济的具体举措有待强化。专业交叉渗透不够,满足国家及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能力有待加强。

三是少数专业办学基础不牢。大多数专业在增设前都经过充分的调研论证,具有广泛的社会需求和一定的办学基础,但也有极少数专业受扩招影响,办学基础不十分牢靠,学生就业前景不十分明朗。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及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导,以《盐城工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为依据,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充分调动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集聚和发挥教学资源的有效作用,围绕专业内涵建设与专业特色发展,坚持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深化校企合作与国际合作,推进产学融合与专业产业对接,突出课程、课堂和实践环节的建设与改革,改善教学条件,强化教学保障,形成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强大合力,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

(二)发展思路

1.以教学为中心。把本科教学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地位,将本科教学作为学校办学的首要职能任务;保证在学校总体规划中优先安排本科教学发展,教育经费优先保障本科教学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本科教学需要。

2.以育人为根本。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本科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服务;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教学和改革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工匠精神”引领人才培养,培养出具有尚美情怀、求新理念和求精精神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3.以改革为动力。把锐意创新、挑战卓越作为本科教学发展的不懈追求,实践现代工程教育先进理念,确立教育改革与建设方向。强化特色研究,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教育教学发展之路。紧跟社会时代发展,积极主动地完善工作机制,丰富教学资源,调整各方面影响因素,千方百计提高教学和教学建设工作水平。

4.以质量为核心。把提高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本科教学建设的核心任务,在人才培养规格、培养模式、条件保障机制等方面,实施精细化设计与管理,不断巩固、弘扬传统办学特色,形成在全国高校序列中的独特地位和明显优势。

5.以需求为导向。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作为专业建设的方向,大力发展面向地方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第三产业的学科专业,以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品牌专业带动其他专业的发展。通过加强校地合作,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建成与区域产业发展相协同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集约化新平台,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综合性基地。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教育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实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让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协同发展,努力培养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崇高的品质、良好的人文素质,富有社会责任感与创新创业精神,增强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培养面向区域产业发展亟需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把学校建设成为全国有影响、省内一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专业发展目标:根据国家沿海开发战略、结合地方经济发展以及行业、企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与江苏沿海开发密切联系的专业群体系和新兴专业体系的建设,强化专业特色,提升专业内涵,彰显专业优势和特色,到“十三五”期末,形成品牌专业在省内知名、国内有影响力,优势专业、战略产业有特色,为产业和行业公认,数量适宜、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专业体系。

2.具体目标

专业内涵提升。专业规模稳定,专业内涵进一步提升。建设成省级品牌专业3个,新增省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3-5个,6-8个专业通过工程论证。

教学改革取得新成果。新增国家教学成果奖1-2项、新增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3项。

教学资源建设取得新突破。新增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8-10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16-20门,建设校级在线开放课程40-50门;新增国家规划教材2-3部、省重点(规划)教材10-15部;新增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省级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中心1-2个。

三、基本任务和措施

(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1.突出社会需求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学生未来发展,协同校内外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一是推进“卓越计划”试点。进一步加强“卓越计划”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进一步完善“3+1”人才培养方案及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组织保障体系和资源投入机制。

二是推进学分制改革。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配套改革,协同推进”的基本思路,逐步实施大类招生、专业分流、方向自主的培养方式,构建基于弹性学制与选课制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教学运行机制和教学服务与后勤保障体系。

三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建立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实践训练、导师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形成“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四是推进与国际工程教育的接轨。进一步做好现有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积极拓展中外合作项目的广度,提升中外合作项目的层次;依托国际合作与交流,进一步确立教育国际化的理念,促进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进一步推进本科生的校际交流和学分互认,扩充交流的学校和交流规模。

五是推进工程认证与人才培养的结合。按照工程认证的思路,精心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教学环节,使每个教学环节都要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保每个学生在毕业时均能达到毕业要求,将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落到实处。

六是推进教育模式创新。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借鉴部分高校的成功做法,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构建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体系和新模式,培养综合素质高、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应用型拔尖人才。

七是积极探索人才的特色培养。寻找新的行业企业的合作伙伴,借助行业与企业优势,实施订单培养、联合培养,推进培养与就业的一体化和特色化。加强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的相互嵌入,打造具备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知识和能力集于一身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嵌入式”人才。

八是深化校企合作与产学融合,推进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支持。

九是策应国家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战略,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在“3+2”、“3+4”等培养模式的工程专业中,探索专业与产业对接的技术技能教育模式。

2.强化教学质量保障,健全质量监控机制

牢固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命线的观念,坚持学生中心、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的理念,对照工程论证和新一轮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要求,按照学校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一是优化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按照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标准,参照通用标准、行业标准、专业认证标准以及审核评估的要求,制定我校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依据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进一步明晰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优化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二是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把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建立和完善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加强教学状态监控,建立教学状态数据库,积极开展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和教师教学评估。明确教学质量管理目标职责以及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的工作要求和工作流程。

三是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进一步加强领导听课、专家评教、同行评教、学生评教工作,充分发挥教学督导在教学质量保障工作中的作用。健全面向教师、学生、毕业生、用人单位的多层次、多路径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教学工作奖励与警示机制。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四是形成持续改进的机制。围绕推进持续改进,制定相关政策,落实有效措施,发挥质量监控数据的作用,从各个层面和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反思与改进,形成从学校、学院到专业,直至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自我改进良好机制,推进全校质量文化的形成。

3.加强教学规范建设,完善教学管理机制

一是实施人本管理。积极探索具有人文关怀的管理机制,通过教代会、学生座谈会、教师座谈会等形式,制订并完善以民主管理为基础的各项教育教学管理制度,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优势,使教师参与学校的决策与管理,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

二是加强教学管理规范化建设。制订、修订与完善教学岗位工作职责、教学运行管理、考务管理、实践教学管理、专业建设管理、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课程建设管理、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教学管理制度,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

三是改革教学管理模式。完善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按照责权利统一的原则,扩大教学单位人才培养的自主权,理顺教学单位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激发教学单位内涵建设的动力,主动适应人才市场需要设置专业和专业方向、调整招生计划和师资队伍结构。

四是保持教学经费持续增长。坚持“保障发展、教学优先”的原则,逐年提高教学经费在学校事业经费总支出的比例,学校事业经费增量部分要优先用于本科教学。

五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深入关注教师身心的愉悦发展,继续完善教学常规技能竞赛、教学质量评比、教育科研奖励、职称评审、教学名师等系列评选等激励机制,采用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方式,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实现用制度管理人、激励人、培养人的发展模式。

六是确立多元化评价体系。进一步优化教师评价体系,突出强调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作用,不断在过程性评价中发现教师的创新能力,激发教师的工作潜能。同时,通过每学期进行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听取学生、家长和行业、企业对教师的意见,通过检查教案、课件、学生作业试卷、毕业设计(论文)等了解掌握教师的教学情况,正确处理好发展性评价与奖惩性评价的关系,形成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师评价体系。

七是建立学风建设联动机制。把学风建设作为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把学风建设和学校德育工作结合起来,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4.深化教育教学研究,培育优秀教学成果

一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尤其要突出对学校办学特色、育人特色、专业特色的研究。重点加强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分制改革、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探索研究。

二是促进教学研究,全面提高青年教师,特别是理工科教师的教学研究意识和能力。坚持以教学研究推动教学改革,以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实践,不断创新教学改革研究管理模式。激励广大教师从事本科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全面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三是提前准备、超前谋划、系统总结教学经验和成果,凝练教学特色,并加大对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的支持力度,努力培育和推广优秀教育教学成果。

5.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构建素质教育机制

坚持“崇尚科学、勇于创新、敢于担当、追求卓越”的价值观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知行合一”的人才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引进与建设相结合,加快校级选修课建设,提高校级选修课层次,丰富人文、经管、艺术等课程资源,运用网络技术等现代教育手段,让大学生享受到高水平的素质课程。开展“书香盐工”读书活动与竞赛,加强大学生人文类著作导读,选择优秀作品作为学生的必读书目。立足高素质的现代公民的塑造,把公民教育引入思政课,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观念和精神。通过专题式、讲座式、问题式、启发式与讨论式等不同方式,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时代性、趣味性和实效性,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增强其自觉践行意识。

二是加强大学生的美育教育。一要将美育文化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师生的美育文化意识。二要构建艺术教育为主体、课内课外相互联系、校内校外相互促进的美育课程体系。同时,积极探索简便有效、富有特色、符合实际的美育教育方法。三要整合设计艺术学院、团委等教育教学资源,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开展美育教育,营造美育的范围,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开放灵活的艺术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三是注重专业教育中的素质培养。一要将专业课中蕴含的人文素材挖掘出来,融合到传授知识的教学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求真精神。二要把社会责任与工程伦理教育纳入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既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三要强化跨专业课程设置,提高学生未来职业适应能力。

四是开发大学生综合素质。根据专业特色和学生的兴趣爱好,按照“自我组织、自我协调、自我实施、自我评价”的理念,加强社团协会建设,并定期开展社团文化周、大学生艺术节、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大学生职业设计指导等大型活动,内容涉及文学艺术、理论学习、体育健康、文化娱乐、创新实践、志愿服务等方面,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五是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一要通过新生的人生规划活动引导学生建立创新创业价值目标。二要为大学生提供“智力型”、“管理型”、“服务型”等类型的勤工助学岗位,让学生感受创业的艰辛和快乐。三要举办创新创业教育与培训,开展大型活动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教育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认知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热情和参与的积极性。四要加强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的建设,让有思想有抱负的学生实现其创业梦想。

六是注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一要积极塑造健康向上的心理环境。针对个体差异,定期举办针对性强的专题讲座;充分利用校刊、墙报、广播、新媒体等传播手段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心理保健意识。通过讲座、讨论等方式提高教师、辅导员等相关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二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和教学研究机构建设,完善“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通过专兼职教师及朋辈互助等途径实现全员参与,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宣传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测试、心理咨询等方式实现全员覆盖,着力打造零缝隙心理健康教育工程。

七是激发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通过体育课程、运动会、各类体育比赛、体育社团和俱乐部活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意识不断强化,身体心理素质显著提升,为成长成才打牢基础。

八是营造学生成长的优良环境。大力弘扬“笃学格致,厚德重行”的校训精神,围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的目标,努力优化校风、教风和学风。学校的建筑文化、制度文化、校园环境文化,都围绕学生的优秀品性的塑造,有利于其成人成才。文明教室、文明宿舍、文明餐厅、校园文明行为等活动都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促使学生的学习力、协作力、创造力以及道德素养等持续发展。

(二)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立足江苏、面向全国,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质量监控,通过培育和建设特色专业、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精品(在线)课程、精品(重点)教材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多种措施,提升专业建设的质量和内涵。

1.优化专业体系,提升专业内涵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和学校专业群布局的需要,突出优势、强化特色,重点打造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等省级品牌专业;继续强化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设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学等优势专业;调整提升纺织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等传统专业;扶持发展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物联网工程、软件工程、环境工程、环保设备工程、生物工程、车辆工程、海洋技术、金融工程、物流管理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拟申报机械工程、金融学等与地方行业产业紧密联系和急需的新专业,形成品牌专业在省内知名、国内有影响力,优势专业在同类院校中特色明显,为产业和行业公认。通过分批、分重点建设的方式,形成新的特色专业增长点。运用专业论证、行业评估、专业预警、资源投入等手段,构建动态调整与稳定发展相结合的专业调控机制。积极推进工程专业认证,制定专业认证规划,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确保6-8个专业通过认证。

2.强化课程建设,提高教学效果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毕业要求,通过加强课程内涵建设和规范课程管理,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强化课程对人才培养的支撑。  

一是完善课程体系。围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专业特色与内涵,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明晰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水平,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加强课程结构、内容与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有效支撑,明确每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基础与专业、主干与相关学科、理论与实践、知识、能力与素质等多维度上的整合,体现课程相互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以及内在联系和相互配合,进行系列课程的重组与整合。加强课程(包括实验、实习、设计)教学大纲的修订、审核工作,落实课程责任,细化教学环节,加强课程效果的自查与检查,推进教学单位全面开展课程评估。

二是完善课程建设机制。按照“基础扎实、定位合理、资源丰富、团队优化、管理先进”的目标,建立学校、教学单位二级管理的课程建设机制,构建监督和评估相结合的管理体系。加强精品课程、开放(在线)课程建设,完善课程建设规划,突出学科平台课程建设,建立国家、省、校三级课程建设体系,包括:优化课程师资结构,构建目标明确、梯队合理的教学团队;瞄准人才培养目标,把握课程体系和组织教学内容;围绕课程教学设计,制定和优化课程教学实施方案;使用现代教学技术,设计符合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坚持知识考试和能力考核并重,健全课程考核评价机制。

三是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引进与建设相结合,增加校级选修课的课程资源。以品牌专业、卓越计划专业、重点专业(类)为重点,促进优秀课程、特色课程上线。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相关课程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网络课程教学平台,构建包括理论教学资源、实践教学资源、习题库、试卷库、答疑讨论系统等在内的全方位、立体化、开放性的课程教学数字资源,形成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互动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坚持“优”、“新”、“特”原则,加强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建设;继续完善和规范教材建设与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全面提高教材的编写和选用质量;加大教材建设经费投入,大力培育优秀教材,打造省级以上重点教材或规划教材,鼓励开发新教材和特色教材。

四是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或者副教授担任课程责任人,课程责任人在专业系主任或者课程组长指导下,具体规划、实施和管理课程教学资源与课程建设,负责课程建设经费支配,学校视课程具体情况给予责任人工作量补贴。

五是创新教学内容和手段。把握学科最新的进展和动态,对现有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重组,使教学内容既反映学科最新科学成果,又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公共理论课教学内容改革注重实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基础课教学内容改革要体现“有用”、“够用”、“会用”、“耐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改革要讲究“去繁就简、化简为精,把握前沿、适时更新”。积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中青年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践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新型的教学模式,切实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更新教学手段,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与交流,通过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应用程度,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化考核方法改革,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

六是构建教材建设长效机制。继续通过加强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激励高水平教师参与教材建设,推进高水平教材建设与特色教材建设,促进教材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辅助资源建设相结合。按照学校教材建设规划,完善教材评审、评价与选用机制,加强对教材的建设、选用等的过程管理。

3.注重实践教学,突出能力导向

立足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构建融基础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工程实践为一体、符合我校人才培养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是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探索基于企业实际的仿真实践教学,进一步推广“预就业”、“3+1”、“项目绑定”、“双导师制”等实践教学模式。

二是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围绕学生的能力培养,密切联系行业、企业的工程实际,设计实践教学项目与内容。相对减少验证性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内容的比例。

三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学生创业教育,开发创业类课程,将学生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与专业实践教育有效衔接。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管理机制,充分调动教师指导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国家、省、校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

4.加强队伍建设,鼓励潜心教学

一是推进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他们道德修养、高尚情操,对教育工作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营造严谨治学、爱心教学的良好教风;采取有效手段,切实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授课技能,提高教学效果;完善教师教学评价机制,吸引教师潜心教学,鼓励教师多开课、开新课、开好课。加强实验管理和技术队伍建设,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理论基础扎实、实验技术先进、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精干高效、相对稳定的高水平实验管理和技术队伍。

二是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聘请富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践,建立以专职为主、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双能型”队伍。

三是加强高水平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建设。选拔更多在项目设计、产品研发、技术改造等产学研合作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中青年教师担任创新创业导师,同时,聘请一批成功企业家、创业先锋担任兼职创新创业导师,明确创业指导任务,形成创业教育合力。

5.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协同培养

一是立足已有优势,挖掘潜在优势,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加大与行业企业的密切合作,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平台,共享资源,协同培养人才,全面推进“专业链”对接“产业链”。

二是以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按照“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要求,整合和优化现有实验实训基地和平台资源配置,着力加强兼备专业教学功能、产业服务功能的综合实践平台建设,优化专业实习实训环境,增强产业服务能力。

三是结合行业与地方新兴产业发展,充分吸取工程一线的“养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及时引入实验和实践过程,突出实践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工程化,有效培养综合能力及岗位的适应能力,并有效支撑行业区域产业的发展。

四是有效利用行业企业人才、技术、设备等优势,作为教师的实践能力锻炼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有利场所,将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工程设计经验的工程师与技术人员作为企业导师,在企业或来校指导学生和青年教师。有条件的工程专业的企业实践环节和企业导师要达到卓越计划的试点要求。

6.扩大对外合作,拓展发展空间

一是提高对外合作办学的质量。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为目标,积极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提升现有合作办学的质量,使学生直接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和研究方法,掌握先进的工程技术技能,培养学生进行跨国工程经营的能力。

二是探索国际人才培养合作新模式。积极探索本科生、本科生与硕士生等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学生交流,以及短期交流和访学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形式,以适应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生的需求。

三是扩大对外合作办学规模。通过互派留学生、开展教学和科研协作等手段,逐步形成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模式;稳步推进课程试验班向中外合作办学过渡,注重中外合作专业领域的拓展,品牌专业、优势专业、重点专业和工程论证专业等需要增加与已有的合作高校的交流生数量,同时,拓展渠道,增加合作学校的数量,鼓励更多的学生走出去。

四是探索高校之间联合培养机制。拓展国内,尤其省内的合作渠道,逐渐扩大规模,通过实行“3+l”的培养、相互承认学分的培养、课堂教学相互开放的培养等多种形式,为专业建设注入新鲜要素,形成联合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附件:盐城工学院“十三五”教育教学与专业发展规划主要目标及任务表



盐城工学院“十三五”教育教学与专业发展规划主要目标及任务表

序号

部  门

省级品牌专业

通过工程

认证专业

(6-8)

教学名师(10)

省级以上在线开放课程

(23)

国家规划教材

(2-3)

省重点建设(规划)教材(10-15)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

中心及虚拟仿真实验

教学示范中心

建成

(3)

培育(3-5)

建成(2)

培育(3)

1

机械优集

1

1

机械设计与自动化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2017、2020)

1

3

1

2

1

 

2

化学化工

 

1

化学工程与工艺

(2018)

应用化学

(2019)

1

1

(1)

1

 

1

3

管理

 

1

(财务管理)

1

1

(1)

1

 

 

4

电气工程

 

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2018)

1

1

(1)

1

 

1

5

人文

 

 

(汉语言文学)

1

1

 

(1)

 

 

6

设计艺术

 

1

环境设计

(2019)

1

1

(1)

(1)

 

 

7

材料工程

1

1

材料科学与工程

(2016)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2019)

1

3

1

2

1

 

8

土木工程

1

1

土木工程

(2017)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2016)

1

2

1

2

 

1

9

纺织服装

 

1

纺织工程

(2019)

1

1

(1)

1

 

 

10

信息工程

 

1

软件工程

(2018)

物联网工程

(2019)

1

1

(1)

1

 

 

11

汽车

 

 

车辆工程

(2019)

1

1

 

1

 

 

12

环境工程

 

1

环境工程

(2016)

1

1

(1)

1

 

与化工合报

13

外国语

 

 

(英语)

1

1

 

(1)

 

 

14

海洋生物

 

1

生物工程

(2018)

1

1

(1)

1

 

与化工合报

15

经济

 

1

(金融工程)

1

1

 

1

 

 

16

马克思主义

 

 

 

1

1

 

 

 

 

17

数理

 

 

 

1

1

 

 

 

 

18

体育

 

 

 

1

1

 

 

 

 

 




地址:江苏省盐城市希望大道中路1号 邮政编码:224051
盐城工学院发展与改革办公室、高等教育研究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