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需要多样化的高等教育

作者: 赵继   审核人: 宋青   文章来源: 人民政协报    点击数:   发布时间: 2019-06-24

赵继,全国政协委员、东北大学校长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接近50%,即将迈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这意味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体量占世界的20%,是美国的两倍,比美、俄、英、法4国的总和还要多。多样化是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最基本特征,是关系到我国2600多所普通高等学校怎么办的重大问题。我们要特别清醒,进入普及化阶段,不能用一把尺子、一个标准、一个维度办所有高校;不能身子进入普及化、思想还停留在精英化阶段,要从同质化转向多样化。要适应学生多样化的特征,探索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办学类型、办学结构、办学模式的多样化,让高等教育异彩纷呈,培养适应和引领未来的多样化人才。要鼓励各类高校在各自定位上办出质量和水平,既要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也要发展高水平、有特色应用型大学;既要建好公办院校,也要关注民办院校,不同类型的高校都要追求卓越、办出特色,为提升国家竞争力和区域发展力提供全面支撑。

改革开放40年,发展教育、科教兴国的国家战略已深入人心,教育对于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性已被社会所认知。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的主要人才和智力支持,总体上可以依托国内高校培养,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百姓上大学的愿望已经转化为上好大学的期待,高等教育在社会上的地位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受到关注、热议和重视。但在发展中也产生了新的矛盾、挑战和问题,高等教育需求已经从百姓想上大学的愿望转化为优质资源不充分、不平衡问题。我国高等教育体量大、需求多样,结构调整任务重,但目前存在办学趋同化现象。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多集中在原来“985”“211”等名校,难以满足社会对优质资源的需求,多样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例如,在法国和德国有一类培养工程师的学校,在国际排名上并不耀眼,但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特别严格,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学生和家长对教育满意。未来中国的发展需要一大批这样有特色的好学校,缓解优质高等教育不足需要多样化的优质资源支撑。

多样性是物种繁荣的标志,没有多样性就没有繁荣,就没有特色,没有特色就不能说是高质量。形成多样化的前提是鼓励大学依法自主办学、自主定位、自主管理。政府、教育、社会和舆论要形成共识,汇聚合力,更加聚焦中心、关注多样、适应普及、鼓励特色,构建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系和配套的评价体系。

评价是指挥棒,当其与资源配置结合时就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可喜地看到,新的评价体系正在建立和完善之中,情况已经有了很大改观。但目前现有各类评价对高校在服务国家战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激励和导向作用还需要加强,受某些商业排名的强烈导向的影响,学界、社会乃至舆论,都给高校服务战略、突出特色、追求卓越的教育改革造成压力和困惑。

建议尽快建立和完善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具有中国特色的多样化多维度评价体系改革试点,通过自评与他评结合、国内评价与国外评价结合、学术专家与行业专家结合、考量知识贡献与技术贡献结合,状态数据与贡献业绩结合,考察学科水平与高校整体实力结合,重点评价高校的地位、水平和影响力,对科学发展或国家战略需求的贡献力,以及对区域发展的引领力和支撑力,通过评价试点改革,引导高校在服务国家战略、支撑区域发展中追求卓越、争创一流,并为全国多样化分类评价改革提供借鉴。

 

文章来源:《人民政协报》201961209版,详情请点击http://dzb.rmzxb.com/detail.aspx?id=443578



地址:江苏省盐城市希望大道中路1号 邮政编码:224051
盐城工学院发展与改革办公室、高等教育研究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