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吉臻,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北电力大学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新工科建设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战略行动。新工科和新工科建设的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新工科是概念和理念的共融、是学科和专业的共通,新工科建设是学科建设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共进。
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进行,将同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形成历史性交汇,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些对工程学科的发展和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新工科建设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对未来发展的崭新思维和深度思考,是对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积极回应,是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必然路径。
2017年2月18日,综合性高校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在此次会议上,新工科一词被正式提出。此概念一经提出,就引起了高教界的高度关注,新工科建设的理论研究和以新工科为背景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实践随之展开。但是,时至今日,人们在给予新工科重要性一致肯定的同时,并没有给出一个新工科的共识性的定义。这一方面是由于新工科作为一个新概念,人们对它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另一方面,则因为新工科内涵非常丰富,想用一个简单的定义涵盖其全部的内涵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本文不致力于对新工科的概念予以界定,而是拟通过从不同维度的分析,对新工科和新工科建设的内涵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从而在实践中提高新工科建设的成效。
新工科:概念和理念的共融
新工科建设是高等工程教育为了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挑战而采取的积极行动,是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强烈需求。新工科之新,体现的是一种形势之新、需求之新,强调的是理念之新、行动之新。
首先,新工科的“新”并不是一个时间上的概念。新工科,顾名思义,指新的工学学科或工程学科。我们知道,新与旧相对。新旧的区别主要有二:一是以时间为分界点,刚出现、以前没有过的,称之为新,反之则为旧。比如、新闻、新贵、新星等。二是与事物的性质、状态有关,指异于旧质的状态和性质。如新时代、新观念、新思维等。
单纯时间意义上的新学科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学科学认为,动态性和发展性是学科的基本特征,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都经历了孕育、萌芽、成长和成熟的过程,每一个成熟的学科都有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特有的研究方法、特有的学科文化等。在这个意义上说,学科永远都是新的。因此,新工科以及随后出现的“新农科”、“新医科”、“新理科”、“新文科”、“新商科”,等等新学科之新显然不是单纯时间意义上的新。
其次,新工科是一个类概念。所谓类概念,即是说它并不指向单一特定的事物,而是许多具有共同特征事物的综合。新工科诞生于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新经济的大背景下,“新”既是它的本质,也是它的特征。“从某种程度上说,新工科就是有别于传统学科的学科交叉产物”,是与新科技紧密相连、对接新兴产业、由多学科交叉生成的学科。这些“新”不仅体现出新工科的建设内容之新,也揭示出新工科建设所蕴含的学科建设和高等教育改革的理念之新。
新工科之“新”并不为工科所独有。“新工科”是指新的工科形态,是对工科注入新的内涵以适应新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工科新形态。新工科又可表述为“工科+”,即工科+新理念、工科+新专业、工科+新结构、工科+新模式、工科+新体系、工科+新技术……等形成的工科新形态。其中,新理念是这些“新”的统领,理解新工科首先要从理念的角度来认识。
当把新工科所蕴含的新理念注入其他学科时,新的学科就出现了。新工科之后,“新商科”“新农科”等概念相继出现。2017年11月8日,“商业创变,商科创新—中国新商科人才培养创新大会”在上海开幕。与会者指出,我国商贸服务业进入到消费升级、互联互通、大数据、人工智能、智慧物流、共享经济、商业3.0的新时代。这些新时代的创变产生的对科技知识普及和人才培训的需求,给商科教育带来了新课题、新内容、新空间和新的发展机遇。2018年3月,高教司司长吴岩在南方科技大学发表讲话,明确提出,教育部将正式推出四个“新”: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新工科的理念必将会普及至所有学科。
作为一个概念的新工科和作为一个理念的新工科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把握新工科的概念内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新工科蕴含的新理念;而通过强调新工科所蕴含的新理念,可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新工科的内涵。概念和理念的统一不仅可以加强对新工科建设的认识,同时也指明了新工科建设的路径和方向。
新工科:学科和专业的共通
新工科,全称是新的工程学科或新的工科学科。从新工科这一名词组成来看,“新”和“工”都是用来修饰学科的,学科是本质,“工”是属性,“新”是价值取向。如果把学科作为一个属概念,那么按照新工科是新的工程学科或新的工科学科的说法,新工科就是学科这个属概念下的一个种概念。作为学科的下位概念,新工科毫无疑问是归属学科范畴的。但是,在目前公布和发表的许多关于新工科建设的政策文件和研究文献中,多把新工科称为“新工科专业”,如果从最后落脚于“专业”来看,似乎新工科又归于专业范畴。例如,“复旦共识”提到,“新工科建设一方面要主动布置和发展一批新兴工科专业,另一方面要推动现有工科专业的改革创新。”那么,新工科到底是属于学科范畴,还是属于专业范畴,亦或是二者兼具呢?这个问题的厘清不仅涉及到新工科建设的内容,更关系到新工科建设的路径选择和建设目标。
第一,传统意义上的学科和专业二者的边界是清晰而分明的。
从内涵来看,学科是科学知识领域内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科学研究发展成熟或较为成熟的产物。某个学科研究领域,只有当科学研究成果积淀到一定程度,形成了特定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规范,这个领域才有可能形成一门学科”。换句话说,学科是独立的、完整的,是具有自己特定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成熟理论体系的。专业则是指“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专业是模块化的,强调的不是知识体系的系统而是课程结构的完整。从发展目标来看,学科是按照知识自身的逻辑,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和人类认识的规律,以发现知识、创造知识为目标,强调的是知识的创造和产出。专业面对的则是社会发展的逻辑,强调的是社会的需要,主要遵循的是教育发展的规律、人才成长的规律以及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规律,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在人才培养方面,学科培养的是学科新人,对接的是研究生教育;专业则以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专业人才为己任,对接的是本科教育。在建设内容上,专业建设以课程建设为主,主要指教什么和怎样教,与教学活动密切关联;学科建设则多指大学学术发展实践活动,除学院和系所外,一般还落脚于研究平台、研究项目、实验室、研究中心以及一些虚拟的学术组织等的建设。
第二,新工科的出现突破了学科和专业的边界,集学科属性和专业属性于一身。
一方面,新工科是具有学术属性的。《新工科建设路线(天大行动)》中提到,新工科建设要推动现有工科交叉复合、工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应用理科向工科延伸,孕育形成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在这里,新工科建设强调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种交叉融合和以往大多发生于相近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不同,它突出了任何学科和工科交叉融合的可能性,如理工交叉、文工交叉、经工交叉等等。这种学科交叉融合路径恰好体现了对学科建设本质的回归。
学科的划分源于知识的扩展与人类认识的矛盾,知识本身是一个统一体。近代科学产生之前,人们基本上把世界看成一个混沌的整体,以感性直观和理性思辨从整体上把握自然,把握社会。哲学统摄一切学科,它包罗和融合着最初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萌芽。到了现代社会,由于“知识爆炸”和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人们被迫将知识划分为一个个领域,在各个领域内,人们的研究达到了精致化的程度,学科呈线性向纵深发展。到20世纪中叶,现代科学发生了伟大的革命,在社会发展和学科自身发展的双重需要下,学科之间的交流、融合成为学科建设的主要意蕴。在此意义上,新工科建设顺应了学科发展的需要,与学科发展的要求呈现出强烈的一致性,新工科的学科属性由此得到完美呈现。
另一方面,新工科又是具有专业属性的。前苏联最早把“专业”一词引入高等教育领域,特指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专业”的另一种解释是“课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编写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与专业对应的名词是“课程计划”。在美国则用“Major”一词来表示,一般译为主修。“Major”指的并不是一门单一的课程,而是一个课程体系,一个具有一定逻辑关联的课程组合,也即是潘懋元先生所说的“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从职业的角度,专业是刚性的;而从课程的视角,专业又是柔性的。大学的新工科建设同时关照了新工科的学科属性和专业属性,各高校往往根据其学科属性积极布局“新工科”专业,并将其作为高校招生的主要发力点。
作为学科与社会职业岗位需求的结合点或交叉点,新工科的学科属性和专业属性是相通的。二者相互包含、相互影响。把握新工科的学科属性和专业属性的统一,可以有效避免以往大学建设中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两张皮的现象,祛除“重学科、轻专业”、“重专业、轻学科”等科研和教学发展不平衡的弊端。
新工科建设:学科建设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共进
新工科建设目标之新,体现于“知识之新”和“人才之新”。知识之新是新工科学科属性的功能体现,具有多样化的建设和呈现方式。综合性高校汇聚不同属性的学科,具有学科交叉综合的先天优势。在新工科建设中,综合性高校要站在新工科建设的最前头,利用自身文理见长的优势,将目光瞄准理科和工科的交叉地带,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和跨界整合,产生新的技术,孕育出横跨理科和工科两大领域的新的工科领域。
工科优势高校和综合性高校新工科建设的内容各有特点。和综合性高校新工科建设中的理工交叉不同,工科优势高校更多的着眼于工工交叉,即把传统工科和最新技术相融合、和行业产业的需求相结合。在新工科建设中,工科优势高校要立足产业、立足工科,主动出击,积极吸收最新科技成果,同时消除传统工科间的隔阂,展自身学科所长,加速工科间的交叉融合,拓展工科专业的内涵和建设重点,打造工程学科专业的升级版。
人才之新需要高等工程教育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发展新经济需要培养一批面向当前和未来的优秀工程科技人才,产业升级改造需要多样化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赢取国际竞争需要同时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工程科技人才。在新工科建设中,除了布局面向未来的新兴工科专业,还要积极推进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探索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工程教育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工程教育。2016年,工科本科在校生538万人,毕业生123万人,专业布点17037个;工科在校生占高校在校生总数的1/3;近年来每年工科本科毕业生约占世界总数的1/3以上。但是,大而不强、大而不优、大而不新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过剩与不足的结构性失衡明显,一方面是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则是部分产业尤其是新兴产业所需人才严重短缺,在大数据、云计算、网络空间安全、机器人、人工智能等一些新兴领域尤为明显。
新工科的双重属性决定了新工科建设要两条腿走路,既要坚持走学科建设的道路,又要重视专业建设,重视人才培养,重视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两条道路的通达和协调决定了大学三大功能实现的成效。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在线2019年10月8日,详情请点击https://news.eol.cn/xueshu/201910/t20191008_168583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