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高教司原司长
新中国成立70年,高等教育风雨兼程、砥砺前行、成果辉煌。从新中国成立之初12万在校大学生到高等教育规模世界第一;从学苏联模式、学欧美经验到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从扩大招生到内涵发展、全面提质;从“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到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我国高等教育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一、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要求,全国教育大会进一步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要始终“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一批又一批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去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48.1%,即将跨入普及化阶段,我认为:
面向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将呈现出更加勃勃生机,更加多样化发展,不断满足人的发展多样化和社会需求多元化。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系和配套的评价体系,完善更加开放、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知识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更强的创新力、适应力、竞争力和就业力。
面向未来,要更加突出“学生中心”,转换教师角色,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领者、组织者、鼓励者和合作者,尤其是随着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教师借助人工智能进行人机互动、虚拟增强教学、智能评阅管理等,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个性化评估,准确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准实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面向未来,我们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全方位交流合作,互学互鉴,共建共享。加大力度引进国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加强与世界高等教育组织和机构的交流合作,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国际规则的制定,在“国际实质等效”的专业认证、学生培养质量保障与评价等方面提供中国方案、中国经验。
二、如何探索新时代区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模式,推动形成高等教育更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进入新时代,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密切,高等教育已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尤其在实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一系列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探索区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模式,推动形成高等教育更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高等教育是区域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推动力与重要策源地。我们探索区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模式,就是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区域,这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强区域要有强省强市来支撑,强省强市要有强大学来支撑,强大学要有强学科来支撑。我们要在区域内组建大学合作发展共同体,整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高等教育资源,充分彰显不同类型大学学科特色突出、高端人才集聚、各类信息汇聚、创新要素集中、科研成果丰硕、国际交流频繁的最大优势,推进高等教育强区域建设,实现大学之间学科建设战略引领,人才培养协同提质,学术交流频繁有效,科技创新务实合作,人才要素合理流动,党的建设携手共进。
建设高等教育强区域实质上就是建设优质高等教育集群区,这样的集群区拥有世界一流大学群,拥有世界一流科学研究中心,拥有世界一流新型智库,集聚了一批一流学科领军人才,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搭建了自主创新大平台,产出重大科教成果、解决“卡脖子”科研难题,培养出大批一流人才。这样的优质高等教育集群区,有条件、有能力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特殊重要的作用。
构建完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区域风格的高等教育体系,是形成优质高等教育集群区的重要标志。我们要本着“系统谋划、总体规划、统筹协调、联动发展、资源共享、政策保障、办出特色、做强做优”的原则,实现高等教育要素资源在区域内的更自由流动和更高效配置,加强区域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校际教师互聘、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区域内高校建设联合学位、合作开设课程、共建联合实验室和转化基地。引导研究型大学、行业特色大学和地方高校合理定位、各安其位、各展所长、差异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争创一流。要积极构建区域产教融合发展共同体,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加强科研教学人员交流互动,共享优质科研和教育资源,依据国家战略,联合搭建科研和科技创新大平台,组建研究工作大团队、承担国家重大项目,集中攻关产出重大成果。坚持“国家急需、一流水平、制度先进、贡献突出”的总体要求和“政府主导、创新引领、需求导向、多元投入”的基本原则,有效促进创新要素聚集、融合和贯通,推动大学成为行业产业技术发展的研发转化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和提升文化软实力、影响力的主要阵地,以人才培养和人才资源优势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科技创新和新型智库成果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文化价值和各类创新要素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在线2019年10月20日,详情请点击https://news.eol.cn/yaowen/201910/t20191020_168809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