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教育战略演进轨迹研究

作者: 龙宝新   审核人: 宋青   文章来源: 江苏高等教育网    点击数:   发布时间: 2020-10-28

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对教育事业发展全局进行科学谋划,建构符合国际形势、中国国情与教育规律的教育发展战略,让教育事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轨道上锐意改革,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振兴我国教育事业的枢纽链环与核心经验。

一、国家教育战略的结构透视

(一)国家教育战略的内涵解析

教育战略其承担的本体职责是:在综合平衡国内外形势,参照教育事业发展规律、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国家教育事业面临的关键问题、发展思路、重大决策作以全面谋划。教育战略关注的是空间上覆盖面最广、时间上跨度最大、意义上最为重大的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问题。

任何教育战略考虑都是解决教育事业发展内外部矛盾的一种方式,教育事业发展必须科学处理好国内与国外、政治与经济、国家与人民、现状与未来之间的矛盾,国家教育战略的做出其实是为了从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上解决好上述矛盾。

从形成角度看,教育战略并非古已有之,而是在社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时期出现的一种自觉规划教育事业发展的现象,国家教育战略的形成必须经历萌芽、确立与优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历史性、形成性、时代性是教育战略的重要特征。

(二)国家教育战略的立体架构

战略位置是教育战略思想产生的基石,有了位置才有言说国家教育战略的条件与平台,战略位置是教育功能实现、放大的物质前提。历史地看,当代中国教育战略定位主要涉及三个重要思路:国际战略,即教育服务于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战略考量;国家战略,如服务于国家科教兴国、创新强国、人才强国等战略;人本战略,如教育服务于文化自强、立德树人等教育意图达成等。这些战略定位方式对具体国家教育战略的形成具有现实意义。

战略对策是教育战略思维的主体构成,是战略主题与战略手段的统一体,是教育事业充分发挥其功能与能量的实现线路。其中,战略主题是教育内蕴能量的聚合点和集中释放口,是教育发展战略的航向;战略手段是落实战略思维的主要途径与主导工具,是战略思维走向实践、落地生根的载体依托。

战略目标是一定时期内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预期战略结果,是本时期内重点关注的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关键指标、关键成果,战略目标一般与战略主题密切照应,是战略主题的自然延伸和更清晰的表达。

(三)国家教育战略定位的重要参量

决定国家教育战略定位的三个关键要素是国际形势、科技发展与国内主要矛盾,它们是教育战略形成的重要背景参照。上述三个主要因素是促使我国教育事业的战略位置、战略主题、战略目标不断发生变化的内在原因,其中,一以贯之且持续增强的一个因素是战略位置,教育事业日益成为我国社会发展战略的中心;与时俱变的是战略主题,它标志着不同时代我国社会、民众对教育事业的特殊期待;顺应教育战略更新的是战略目标,它是我国教育战略纵向推进的一面旗帜。

二、新中国成立70年来教育战略的演进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战略附属阶段(19491978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发展教育事业的首要战略考虑是维系政治稳定,巩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保障人民群众与无产阶级的教育权利。

教育事业占有重要位置。19694月,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在上层建筑领域中,文化、艺术、教育、新闻、卫生等部门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可见,本阶段,教育事业在实现国家政治目标中占有重要地位,教育事业的战略意识开始萌芽。

教育事业的战略对策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事业发展可以大致分为四个时期,即政权确立时期(19491957)、大跃进时期(19581960)、社会主义运动时期(19611966)和文革时期(19661976)。在这四个时期中,我国教育事业的共同主题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开展社会主义政治教育。

教育事业的战略目标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工农大众。为建立无产阶级教育路线与社会主义教育制度而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建设者是本时期教育事业的战略目标所在。

(二)改革探索时期(19782012):战略重点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事业迅速成为中国迈向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流砥柱,真正的教育战略时代从此启幕。在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中,各个时期教育事业的战略定位稍有差别,但一以贯之的是,教育事业的战略位置持续提升,教育事业的战略主题与时俱进。

教育事业处于战略制高点的位置。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首先将教育事业列入战略重点这一重要位置上来。在中共十二大上,教育和科学正式被列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三大战略重点之一。自此,教育事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首次占有了一个显赫的位置——战略重点位置。

教育事业的战略对策是大力实施教育现代化、教育改革创新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如何落实教育事业的战略重点位置,党和国家在改革开放的不同阶段采取了相应的策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战略主题与手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事业的战略主题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教育事业的战略主题转向教育创新,从党的十六大开始,教育事业的战略转向人才强国。

教育事业的战略目标是完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人才。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教育事业面临的时代要求、发展环境不同,教育战略目标表述的侧重点与水平点也就有所差异。在改革开放的不同发展时期,我国教育战略目标的核心关注点依次是劳动者培养、教育现代化与人才培养。

(三)新时代(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战略重心阶段

教育事业处在“党之大计”的战略重心位置。新时代,教育事业在民族振兴中的战略位置、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战略地位再次被置于空前重要的位置上来。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对新时代中国教育事业的战略定位更加清晰,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

教育事业的战略对策是坚持“四个服务”,构建质量兼顾、独具特色的教育新体系。2014年,习近平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谈到,希望广大教师认清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努力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这一论述可以视为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的战略主题,即凸显中国教育的特色与水平,体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四为宗旨。

教育事业的战略目标是建成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劳动大军。提升人民自我发展能力,造就高素质劳动者,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构成了新时代教育事业的战略目标体系。在一系列目标的指引下,我国正在紧锣密鼓地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版,积极实施面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素质教育转型,大力推进高校本科教育内涵建设与双一流建设,开足马力落实这一战略目标。

三、未来教育战略调整的反思与走向

(一)全面兼顾三大背景因素,科学定位教育战略位置

  决定教育事业战略地位的三个重要环境要素是国际形势、科技挑战与国内矛盾。面向未来,在具体的教育战略定位中,我国应该瞄准国际竞争的焦点,参与科技革命进程,直击国内主要矛盾,力促对教育事业进行科学定位,将教育事业置于国家各项事业的战略制高点之上。

(二)充实战略定位的内涵,顺应教育战略定位持续走高的趋势

  回顾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我国教育事业战略定位持续走高,这是和平年代、科技鼎盛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规律。顺应时代召唤,持续提升教育事业战略定位,全方位夯实这一战略定位,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考虑。

(三)慎选战略主题,找准助推教育事业腾飞的金钥匙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教育战略主题与时俱进、日新月异,与时代发展需要高度契合。面向未来,选准主题,找准教育事业的发力点至关重要。可以预见,未来时代是人工智能时代、人才主打时代、以人为本时代、生态优先时代,教育事业必须善于在这些方面形成别具一格、不辱使命的战略主题,并借此深度参与社会变革、文化发展、文明进化,真正成为全国人民的福祉所向。建设优质教育,提升核心素养,兼顾社会进步与人性进化的双重要求,必然成为未来中国教育战略主题选定中的重要考虑。

(四)合理设定战略目标,科学勾画教育事业发展愿景

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层次要求持续攀升,向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层级的发展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确定必须建立在审慎考察产业结构、分析社会要求的基础上。面向未来,我国需要的不仅仅是高科技人才、高素质的劳动者,更需要大批具有家国情怀、专业技艺与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建设者。

 

文章来源:江苏高等教育网20201021日,详情请点击http://www.jsgjxh.cn/newsview/27051



地址:江苏省盐城市希望大道中路1号 邮政编码:224051
盐城工学院发展与改革办公室、高等教育研究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