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强劲发力探索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 熊春如   审核人: 宋青   文章来源: 中国教育报    点击数:   发布时间: 2020-12-10

新工科建设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战略行动。在党的十九大精神及教育部相关政策的指引下,新余学院积极推动工程教育的改革创新,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将行业、企业全方位深度参与作为新工科建设的路径和推动力,全面开展“新工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

2015年,新余学院与中兴通讯展开深度合作,共建共管新余学院中兴通讯信息学院,构建校企双方深度融合、企业全程参与的六个一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能够适应时代和未来变化的卓越工程人才,为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是长效的校企融合机制。如何促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一直是困扰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的难题。学校充分发挥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的灵活优势,通过创新性地整合校企双方组织架构,采用资格考核准入机制,聘任企业工程师为二级学院副院长,组建混编管理团队、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共担学生管理工作、课程教学、科研项目、服务地方等工作,实现校企共建共管的格局,全面落实校企合作办学新机制。

二是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创新基地。打造产、学、研、创深度整合的创新基地,对推动高校专业与产业的紧密对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发挥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学校与中兴通讯双方按11比例共同投入1100余万共建“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基地引入行业主流技术及企业在网商用设备,按照项目工程实施进行布局,形成一个以现网设备、工程项目案例、企业技术为基础的理实一体的实践教学环境,有效地支撑综合性、设计性及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开展。

三是具有企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遵循国家本科教学质量标准及要求,推进OBE模式人才培养理念,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产教深度融合的双体系+双主体+双课堂(专业能力培养体系和职素能力培养体系融合,学校育人主体和企业育人主体融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贯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授课计划,实现专业链与区域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行业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行业生产过程对接。

学校承担公共课程和基础课程的教学。企业承担一定比例的专业核心课程和主要的实践课程教学;全程负责学生的毕业实习实训指导;参与指导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和毕业设计;搭建就业资源池,为学生提供1∶3的就业推荐及服务。

四是校企混编师资团队。引入具备丰富行业经验的企业工程师,与企业共同组建混编师资团队。依托一课双师教学模式的实施,使企业工程师与学院教师互补互促,以实现双师团队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及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最终提高教学团队的稳定性和整体性。同时,学院围绕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参加企业组织的暑期专题培训活动,提高学院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五是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引入PQT课程和企业管理模式,重点植入职业素养和行业企业认知相关课程,由职业素质导师和就业经理开展持续性的系统化职业训练和企业管理实践,让学生在入学之际即开始准职业人培养。通过四年连续性的职业素质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完成向准职业人的转变,实现零试用期的上岗就业。学院成立了新华三培训认证中心、百度培训认证中心和“1+X”认证考试中心,为学生获得高质量的职业资格证书提供了保障。

六是“N+2+1”的过程考核方式。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让学生合理增负,提升学生的学业挑战度。校企双方共同制定“N+2+1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方案,推行多样化考核方式,部分课程实行教考分离,将末端考核转变为过程+期末考核,将封闭考核转变为开放考核,将学校考核转变为校企共同考核,校企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共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学院深入推进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核心的“11311”工程,以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为依托,学院获批新余市智能交通系统重点实验室;与新余市多个龙头企业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及共建科研平台,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依托学校校地合作中心平台,组建面向光电信息等领域的博士服务团,承担新余市光电信息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2020127日第06版,详情请点击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0-12/07/content_587809.htm?div=-1



地址:江苏省盐城市希望大道中路1号 邮政编码:224051
盐城工学院发展与改革办公室、高等教育研究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