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

作者: 王鲲鹏   审核人: 宋青   文章来源: 新华日报    点击数:   发布时间: 2025-03-27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求持续攀升。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构建校地合作、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格局。

坚持党建引领,深入践行产教融合理念。高校党委要履行好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将产教融合作为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理念。在领导体制上,成立产教融合工作指导委员会,设立产教融合工作办公室、技术转移中心和产业学院管理中心等,着力推动产教融合具体工作。在工作机制上,利用地方高校优势,探索“企业出题、政府助题、高校解题”的政校企三方协同机制,积极实施产教融合专项行动计划,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的育人共同体。在制度建设上,针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制度保障等方面制定一系列制度举措,引导、激励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全方位推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

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与地方发展契合度。精准把握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人才需求,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进而指导高校以产业需求和优质就业为引领,构建与地方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专业体系,实施专业内涵提升工程,促进专业与产业无缝对接。按照“做强优势专业、做优传统专业、做特新兴专业”原则,梯次构建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一流专业体系,推动更多专业入选省级产教融合品牌专业。

深化改革创新,持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校则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围绕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重要部署。高校要以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深化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制定并实施产教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围绕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深化校企对接,形成衔接紧密、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汇聚多方资源,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课程。充分汇聚各方面资源优势,为课堂教学改革和一流课程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对接国家“双万计划”,开展优质的产教融合课程资源建设,培育一批产教融合特色鲜明、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金课”。通过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将企业现场和生产一线的真实场景引入课堂,开展情景式教学。基于真实工程项目,校企合作编写教材,打造一批具有信息快速交互功能的智慧教室,推进讨论式、翻转式的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建设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支持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活动,提升综合能力素养,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贡献智慧和力量。

聚焦平台载体,共建共享实践基地。围绕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等有机融合,联动上下游企业,建设“五位一体”的产教融合型实践基地,引导学生了解行业、认识专业、熟悉职业。通过校企合作,建设功能集约、开放共享、运行科学的实践教育基地,将产业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形成企业发展、人才培养的共同体。与领军企业共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大型实验实训实习中心,构建知识教育、技术技能训练、实验实训实习平台和基地,开展“工程现场式”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融入企业学应用、贴近产业做创新。推进共建共享型虚拟仿真实验室和实时智能型实验室建设,打造开放、现代的实践教学环境。

融入产业链党建,打造人才培养共同体。现代产业呈现链式发展、集成集聚的显著特点,往往需要突破企业之间的空间布局、产品边界,联结起各类生产要素、资本要素、组织要素。在产业链上建堡垒、聚合力,把链上企业党组织聚合起来,是助力产业链、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高校要深度融入产业链党建,尤其是精准对接地方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链党组织,探索校企深度融合、协同育人新模式,共同推进产业学院建设,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建立“产业为逻辑、应用为核心、政府为主导、校企为主体”的人才培养共同体,打造“政、产、学、研、用”一体化融合生态体系。激发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内生动力,撬动企业资源投入,构建企业与学校互融共生新格局,使人才培养供给侧和需求侧高度耦合。

当前,完善产教融合机制,要注重降低校企双方合作的制度性交易成本,重点解决信息不对称、评价导向不一致等问题。探索建设区域性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促进校企各类需求精准对接。常态化、制度化组织各类产教对接活动,促进校企人才双向交流。推进行业龙头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组建实体化运作的产教融合集团(联盟),搭建行业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信息对接、教育服务平台,聚合带动各类中小企业参与。探索校企共建产教融合科技园区、众创空间、中试基地,为小微企业开放服务。以健全“双一流”建设评价为先导,探索建立体现产教融合发展导向的教育评价体系,支持各类院校积极服务、深度融入区域和产业发展,推进产教融合创新,显著提升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度。


文章来源:《新华日报》( 2025年03月26日 11版),详情点击:https://xh.xhby.net/pc/layout/202503/26/node_11.html#content_1433309




地址:江苏省盐城市希望大道中路1号 邮政编码:224051
盐城工学院发展与改革办公室、高等教育研究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