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工科建设蓬勃发展的今天,国家对工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严谨的逻辑思维,更需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与审美创造力。然而,在地方工科院校中,长期存在的“重理轻文”倾向,导致本科生在人文艺术领域,尤其是美学素养方面存在结构性缺失。如何突破这一瓶颈,实现工程思维与审美教育的深度融合,成为当前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美育缺失——
工程人才培养的隐形短板
地方工科院校的学生大多在中学阶段就已形成“工具理性优先”的认知习惯,习惯于以量化、逻辑、可验证的方式解决问题,而对直觉、价值与情感导向的审美体验缺乏基本训练。这种美学素养的薄弱,不仅影响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更制约其工程设计中的价值判断与创新表达。当学生无法从形式、色彩、材料的美学价值,以及工程对社会环境、用户体验、文化传承的人文价值进行深入思考时,其创新设计往往是功能性有余而价值性不足的“技术平庸”产品。
新工科建设强调“交叉融合”“系统创新”,要求工程人才具备系统思维、设计思维与人文关怀。审美教育正是打通技术理性与人文感性的关键桥梁。它不仅能够弥补工程思维在价值维度上的局限,更能激发学生的原创力与共情力,使其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时,兼顾功能实现与审美表达,创造出既技术精湛又充满人文温度的优秀作品。
耦合机制——
构建“三维一体”美育新模型
为实现工程思维与审美教育的有机融合,地方工科院校经过深入探索,构建出独具特色的“美学理念—审美感知—能力素养”三维一体美育模型,推动美育从“附加项”向“内嵌式”的根本转变。
在美学理念层面,注重构建跨文化审美价值体系。系统性地融合中西美学精华,部分高校通过开设《工程美学与设计导论》《中西美学概论》等核心课程,将美学理论与工程伦理、工匠精神深度融合。
在审美感知层面,着力推进美育的“在地化”与“沉浸式”实践。将美育课堂从传统的艺术教室拓展至专业实验室、工程实训基地和校园环境本身,实现“实验室即美育课堂”的教学变革。例如,在材料科学实验室中,学生通过高分辨率电镜观察材料的微观结构和色彩变化,培养对秩序美、几何美的专业感知;在土木工程实训基地,通过“结构之美”摄影大赛,引导学生捕捉结构力学中的力与美。这些实践不仅解决了“美学与工科两张皮”的问题,更实现了美育资源与专业特色的有机结合。
在能力素养层面,重点推动美学理念向工程创造力的实质转化。一些高校在毕业设计、课程设计等关键教学环节引入审美指标作为重要评价维度,要求学生在工程项目中综合考虑形式美、环境协调性和文化表征意义。学生得以将工程技术与审美创意自由结合,完成从美学认知到创新实践的能力跃升。
心理赋能——
审美经验重塑工科生认知与人格
从心理学美学视角分析,审美教育对工科生的认知发展与人格完善具有深远影响。工程思维追求“最优解”,依赖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精确计算;而审美直觉追求“最美解”,依赖于顿悟、共情和形式感知。这两种思维模式的互补与融合,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认知弹性与创新灵感。
在认知发展方面,审美教育通过激活直觉认知促进创新思维的形成。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整体优先于部分的认知规律,以及对完形、对称、平衡等形式美的本能追求,这与工程思维中对结构完整性、系统秩序性的要求高度契合。一些高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格式塔原则分析化工管线布局、建筑立面构成、机械零件组合,使学生不仅理解功能合理性,更能感知视觉愉悦性。
在人格完善方面,审美教育通过情感智力的培养推动完整人格的塑造。基于移情理论的教学实践使学生能够将自身情感投射到工程对象中,感知桥梁的“力量感”、机器的“生命律动”、材料的“性格特质”。这种专业移情能力向外延伸,就成为设计思维中的用户移情,是培养工科生人文关怀的重要途径。
在创造力激发方面,一些高校通过营造开放包容的教学环境,降低工科生在艺术表达中的心理防御机制。采用“审美头脑风暴”等创新方法,要求学生在解决工程问题时兼顾美学考量,以审美助力技术方案的形成。这种心理干预有效打破了工具理性的思维定势,为创新灵感提供了涌现空间。
实践路径——
课程重构、师资建设与制度保障
推动工程思维与审美教育耦合,需系统推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与制度机制的综合改革。课程体系上,打破“专业课+艺术课”的割裂模式,推动美育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师资建设上,打造“工程+美学”双师型队伍。通过跨学科培训、联合科研等方式,提升工程教师的美学素养,同时引导艺术教师了解工程语境,形成教学合力。制度保障上,建设跨学科创客空间,开展项目式学习,营造“技术—美学—人文”协同育人的校园生态。
工程思维与审美教育的耦合,不仅是教学方法的创新,更是教育理念的重塑。它赋予工程技术以人文温度,赋予审美教育以实践力量,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地方工科院校应把握新工科建设机遇,深化美育改革,培养既懂技术逻辑、又具审美智慧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更多创新活力与文化自信。
在新工科的广阔视域下,当技术与艺术握手、逻辑与直觉对话,我们迎来的,将是一个更加和谐、更具创造力、更富人文关怀的工程新时代。
付强(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美学、艺术学理论、设计学相关理论和实践)
陈徐(南京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品设计)
(基金项目:2025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地方工科院校美育教学改革与质量提升策略研究”〈2025JGYB344〉)
文章来源:《新华日报》(2025年11月06日10版),详情点击:https://xh.xhby.net/pc/layout/202511/06/node_10.html#content_1499776